二、质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6&rec=17&run=13

  建国前,山东生产的水泥标号比较低,也没有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水泥标号
相当于200~300号。
  50年代末兴起的立窑水泥企业绝大多数是土法上马的,生产初期基础差,生产
工艺、技术落后,所产水泥大部分为低标号,有的甚至无标号。只有少数国家投资
兴建的县属以上水泥厂质量较为稳定,标号在300号左右,但由于化验室设备差,
技术水平低,检测项目很少,也制约了质量的提高。
  60年代中期,企业经过调整,普遍加强了质量管理,培训了化验员,购置了化
验检测设备。同时,全省每年组织的两次质量检查评比活动,也促进了水泥质量的
提高。1966年,22个立窑重点企业出厂水泥的合格率达到95.3%,其中济南水泥厂、
博山水泥厂、潍坊水泥厂、滕县水泥厂、栖霞水泥厂、济南二钢水泥厂等11个企业
达到100%。
  “文化大革命”时期,水泥质量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受“批林批孔”的影响,
1974年,全省22个重点立窑企业的水泥出厂合格率仅为78%。1975年开始对企业进
行整顿,水泥质量逐步提高。1977年,全省重点立窑水泥企业出厂水泥合格率提高
到89.25%,其中济南水泥厂、青岛水泥厂、潍坊水泥厂、新汶水泥厂、曲阜水泥
厂、滕县水泥厂等8个企业水泥合格率达到100%。1978年起,省建材工业局加强了
水泥质量管理,帮助各企业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机构,开展了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
量为中心的质量大检查和质量升级活动。1979年,全省县属以上立窑企业出厂水泥
合格率为89.86%,其中重点立窑企业合格率为99.6%,回转窑企业出厂水泥合格
率达到100%。
  进入80年代,根据国家建材部(局)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整顿小水泥企业产品质
量的报告》、《整顿小水泥企业产品质量的实施细则》、《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
暂行办法》等,全省开展了对水泥厂化验室的验收和化验员的技术考核工作,在企
业内部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形成了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
制网络,促进了水泥质量的稳步提高。1984年,全省县属以上水泥企业出厂水泥合
格率达到100%,袋装水泥重量合格率达89.1%。
  1985年,全省县属以上水泥企业出厂水泥合格率为99.92%,袋装水泥重量合
格率为93.02%,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其中济南、青岛、烟台和潍坊市的县属以
上水泥企业出厂水泥合格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