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6&rec=119&run=13

  山东机制粘土砖瓦的生产始于近代。1898年德国强租胶澳后,开始在青岛大窑
沟等地开办机制砖瓦厂,生产粘土砖瓦。据《胶澳志》载:“砖窑,昔年德人尝于
孤山、沙山领庄各设一厂,成绩颇优。民国五年(1916年)归日人经营,统名曰孤山
窑厂。备有德国造之制砖机、制瓦机各二台,并有五十马力之原动机。每年制成洋
砖、洋瓦六百万块。”
  1913年,民族资本家刘明卿购置制砖机、制瓦机等机械,在青岛湖岛村建砖瓦
厂,这是中国人在山东开办的第一家机制砖瓦企业。嗣后,潍县人孙修五、周慎齐
也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在济南商埠区修建砖瓦轮窑,生产机制砖瓦。到30年代中
期,山东砖瓦企业计有50余个,初步形成工业化规模生产。山东砖瓦业主要分布在
青岛、济南两地,青岛较有规模者11个,国人经营者以祥利窑厂最大,日人经营者
以山东窑业株式会社为首,合计年产砖2300万块、瓦300万片,总值40余万元;济
南商埠区和郊区砖瓦厂20多个,大型的有五六个,以普利窑厂规模最大,资本3.2
万元,职工290人,年产砖瓦2950万块;义和东和济丰两家窑厂次之,资本均在2万
元以上,工人100人以上,并备有柴油机和发电机,两厂合计,年产红砖600万块、
瓦120万片。从全省看,这一时期砖瓦业的发展很不平衡,机制砖瓦主要集中在少
数几个大城市,大部分地区仍为土窑焙烧,手工制作。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砖瓦企业多被日本人侵占,生产日趋萧条。1938年,济南
9家机制砖瓦厂所产砖瓦均被日军构筑工事所征用。1939年12月,日本人安藤万吉
成立了“青岛窑业组合”,把持青岛砖瓦企业。抗战胜利后,砖瓦生产企业有的被
国民党军队洗劫一空,完全倒闭;有的则被国民党接收机构以有敌伪之嫌强行霸占,
生产陷入停滞状态。1949年底,维持生产的砖瓦企业仅有8个,产值205万元,职工
907人。
  建国后,山东各级人民政府接管了省内所有砖瓦企业,扶持生产厂家恢复生产。
从1950年开始,济南相继建成了警备区人民窑厂、铁路局铁合窑厂、山东军区建国
窑厂、山东建筑公司窑厂、黄河河务局窑厂、山东工业专科学校窑厂、山东会计专
业窑厂、水产机关焦炭砖厂、山东省劳改局窑厂、济南市劳改局窑厂等砖瓦生产企
业;青岛新建了青岛建筑公司窑厂,并恢复了双合盛私营窑厂的生产;烟台、德州、
北镇、胶县等地也都建起了轮窑砖瓦厂。同时,为适应建设的需要,潍坊、聊城以
及淄博的周村、神头等地继续发展土窑生产,使这一时期山东砖瓦生产形成土窑、
轮窑并进的局面。到1952年底,全省地方国营砖瓦厂有17个,职工有2912人,年产
粘土砖逾亿块、粘土瓦1000万块,产值达900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山东砖瓦工业通过参股合营,改造了一
批私营砖瓦企业,并有重点地建设了章丘县砖瓦厂、崂山县第一砖瓦厂、海阳县砖
瓦厂、潍坊砖瓦厂、邹平县砖瓦厂、泗水县砖瓦厂等一批新厂。同时,在济南、德
州、烟台、胶南等地,推广青岛建筑公司窑厂用轮窑焙烧代替土窑焙烧的新技术,
加速了土窑砖瓦企业的改造,促进了全省砖瓦工业的发展。到1957年底,山东地方
国营砖瓦厂发展到36个,职工7914人,产值达到1645万元。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在一些社队出现了围窑、方窑、虎窑等一轰而起的
现象,尤其在生产技术上,推行所谓“空中运土”、“无窑烧砖”、“土煤气烧砖”
等不切实际的作法,造成极大浪费。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发展起来的100余家社
队砖瓦企业中,有90%的企业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同时,在一些地方国营砖瓦企
业中,也存在着浮夸、虚报产量产值等现象。1958年底,全省地方国营砖瓦企业41
个,比1957年增长了13%;职工16201人,比1957年增长104%;粘土砖产量13.53
亿块,比1957年增长12%;产值2864万元,比1957年增长74%。
  60年代初,山东砖瓦工业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马了一
批耗能高、质量差的社队砖瓦厂。在砖瓦企业内部,积极推广内燃烧砖、窑外预热
等新技术、新工艺,使砖瓦工业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1966年,全省共有地方国营
砖瓦企业64个,全省粘土砖产量15.52亿块,瓦1.79亿片。
  1967-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企业管理制度被打乱,生产遭到严
重破坏,企业虽然增加到145个,但砖瓦的产量却徘徊不前。1971年,生产形势开
始好转。到1976年底,全省县属以上砖瓦企业达到151个(包括非粘土砖瓦企业),
年产粘土砖66.3亿块,瓦6.6亿片(均包括社队)。
  进入80年代,省内各主管部门对砖瓦工业进一步加强领导,增加基本建设投入,
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企业自主权,不断完善企业的自我发展机制,推广节能效
果更好的地下轮窑和隧道窑,开展评优、创优和企业升级、文明生产等活动,促进
了山东砖瓦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社办企业异军突起,并一跃而成为砖瓦工业的主力
军,山东砖瓦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1983年,全省县属以上砖瓦企业(包
括非粘土砖瓦企业)的产值达到10693万元,比1979年提高了20%;耗煤17.76万吨,
比1979年的31.1万吨降低了43%;耗电5842万千瓦时,比1979年的7110万千瓦时降
低了18%;耗油605吨,比1979年的9368吨降低了93.5%。1985年底,全省砖瓦企
业发展到1873个(包括非粘土砖瓦企业),职工18.25万人,固定资产原值58638万元,
年产砖342亿块(包括非粘土砖12亿块)、瓦18.98亿片(包括非粘土瓦2.63亿片)。其
中,乡镇砖瓦企业1769个,职工16.02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5604万元,年产砖326
亿块(含非粘土砖),瓦16.9亿片(含非粘土瓦),分别占全省砖瓦年总产量的95%和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