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墙体屋面材料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6&rec=116&run=13

  砖瓦、石灰、砌块与墙板、石材、建筑保温、防水材料等,为山东省墙体屋面
的主要材料。
  山东的粘土砖瓦,作为传统的墙体屋面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漫长的发
展过程中,一直沿袭着手工制作、土窑焙烧的作坊式生产方式。直到19世纪末制砖
机、制瓦机传入山东,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工人出现,才初具近代工业雏形。1920年
前后,济南、青岛等地出现了轮窑,嗣后,间歇性生产的土窑逐步被连续性生产的
轮窑所取代。但由于连年战乱,生产发展缓慢。
  山东的石灰生产也有数千年历史。直到50年代初期,生产石灰的原始土窑才逐
步被立窑取代。
  建国后,山东注重墙体屋面材料的生产。1953-1962年,基建投资达2163万元,
占同时期建筑材料工业总投资的27.1%。1962年,县属以上砖瓦生产企业发展到44
个,石灰生产企业发展到6个。
  60年代,山东在发展传统粘土砖瓦生产和石灰生产的同时,开始寻求发展墙体
屋面材料的新途径。60年代中期,研制出节土、节能、利废的硅酸盐砖和硅酸盐建
筑砌块,开辟了墙体屋面材料发展的新领域。1966-1970年,山东墙体屋面材料投
资总额达1047万元,其中利用工业废渣开发墙体屋面材料新产品的投资达950万元,
占墙体屋面材料总投资的90.7%。这一时期,全国第一家花岗石厂在济南建成,花
岗石板材、大理石板材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山东第一条隧道窑在潍坊砖厂建成,实
现了粘土砖瓦焙烧工艺的机械化。
  70年代,山东的墙体屋面材料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各种硅
酸盐砖和建筑砌块发展较快。1971-1980年,墙体屋面材料投资为6151万元,其中
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墙体材料的投资即达3925万元,占墙体屋面材料总投资的63.8%。
1979年,墙体屋面材料主要产品产量为:粘土砖109.38亿块,比1969年增加8倍多;
硅酸盐砖14.18亿块,比1969年增加10倍;粘土瓦8.12亿片,比1969年增加5倍多;
石灰356万吨,比1969年增加39倍;大理石板材113946平方米,比1969年增加13倍;
花岗石板材16142平方米,比1969年增加数百倍;石棉保温制品1522万吨,比1969
年增加66倍;油毡66.2万卷,比1969年增加近10倍。
  进入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市场竞争激烈。粘土砖的生产以每年平均递
增31.14亿块的速度迅速发展,而硅酸盐砖和硅酸盐建筑砌块等产品则因利废政策
不落实,价格竞争不过粘土砖而出现低谷;石灰产量仍呈上升趋势;天然装饰石材,
饮誉国内外,产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建筑
保温、防水材料开始向高质量、多样化发展。
  1985年,山东墙体屋面材料生产企业有2281个,职工23万人,已初步形成包括
墙体材料、屋面材料、装饰装修、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