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农共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355&run=13

  1965年12月,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决定在油区抓“大庆加大寨”试点工
作,设想把石油勘探开发建成象大庆一样,油区农业生产建成象大寨一样,即把胜
利油区的工农业生产建成全国的两个先进。当年组织了8000多名干部到位于油区中
心的垦利县小宁海村实行“三同四带”,即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农民
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种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庆加
大寨”活动被污蔑为“复辟资本主义”的黑样板而受到批判。1972年11月,恢复“
大庆加大寨”试点工作,抽调500多名干部深入到垦利县的郝家、辛店、胜坨、高
盖4个公社的村队实行“三同四带”一年。1973年10月又派出第二批300余人继续抓
试点工作。同时,采取联合开发的办法,利用闲置的荒碱土地开发种水稻,使当地
农民人均拥有耕地一亩左右。自1981年起,胜利油田每年从十分紧张的勘探开发资
金中挤出400万元左右的资金作为支农资金,帮助油区县(市)、乡、村兴修水利,
整治土地。到1995年,共开发10万亩荒碱地种植了水稻,使120多万亩旱田提高了
灌溉能力。
  多年来,胜利油田在主要产油区规划建设上始终坚持“工农两利,油田与地方
共同发展”的方针,努力做到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相结合、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相
结合、油田防护工程和农田排涝治碱相结合。凡油田建设需要的水、电、路等大型
骨干工程,都切实兼顾地方利益,立足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截止1995年底,胜利油
田兴建工农两利设施共投资达40多亿元,陆续建成交通干道1780多千米、大型桥涵
13座、水库76座、水利建筑物3401座、大型引水渠和排水河道20多条,完成土方
1200多万立方米,大大改善了当地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同时投入上亿元资金,
兴建了德州、沾化两个发电厂并无偿交给地方经营管理,解决了德州、临邑、东营
等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电。还先后投资10亿元治理黄河入海口,疏通河道,修筑防
护堤,避免了海潮、凌汛、河洪等对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侵害。
  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胜利油田生产建设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包括机械配
件、化学药剂、橡胶制品、劳保和办公用品等,凡是当地或省内有条件、有能力生
产且达到技术要求、符合技术标准的,就不再到外地采购,支持本地加工生产。到
1995年,胜利油田从当地和本省采购的生产建设物资达1000多种,总价值约80亿元。
全省以胜利油田为依托建立起的工业厂家数百个,安置就业人员10多万人,每年向
国家交纳税金上亿元。同时胜利油田还扶持新建和改造了垦利、滨州、临邑等10个
炼油厂、6个化肥厂。截至1995年,油田按国家计划共提供给上述企业原油500多万
吨、天然气4亿多立方米、液化气13万多吨。这些企业都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骨干企
业和各县(区)财政的重要来源。胜利油田还平价向贫困地区提供汽油和柴油16.6万
吨、沥青45万吨、蜡油5.3万吨。
  针对油田勘探开发建设与地方农业生产交叉进行、油区治安形势复杂的情况,
胜利油田各级党政组织和油区所在地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开展工农共建文明油区活
动。从1983年开始,胜利油田各单位与油区各级政府开展了工农共建结对子活动。
1987年初,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和东营市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工农共建文明油区
活动的通知》,强调对油区治安要实行共同治理。1987年4月,胜利采油指挥部与
垦利县签订工农共建协议。1989年4月,胜利采油厂与垦利县在胜采一矿进行“三
包”、“四定”(“三包”,即:乡包矿、村包队、人包井;“四定”,即:定井
位、定人员、定职责、定奖惩)试点,取得经验后进行了推广,油区治安秩序明显
好转。1993年10月,现河采油厂与广饶县签订油区治安联防联治协议书,成立油区
治安联防办公室。1994年7月,纯梁采油厂与高青县签订创建全国模范油区协议,
建立联合办公制度。1995年12月,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召开领导联席会议,确定建立
油地情况定期交流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油地领导联席会议,协商解决有关重大问
题,并对工农共建结对子、加强经济协作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到1995年底,胜利
油田部分二、三、四级单位与驻地县(区)、乡、村共结成共建对子300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