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工来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300&run=13

  胜利油田职工队伍的来源,主要是由石油系统调入、社会招工、接收复转军人
以及吸收大中专生和技工学校毕业生等渠道。
  胜利油田会战以前,山东石油职工人数很少,主要是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钻探
(勘探)大队、华北石油勘探处和华东石油勘探局的职工。1956年4月华北石油钻探
大队成立时,有职工379人。1961年9月,华东石油勘探局在山东成立了第一勘探大
队、作业大队、地质调查大队、地质科学研究所第一研究站、供应站、张店转运站
等单位,有职工1639人。到1963年底,山东地区石油职工增加到4629人。
  1964年,中共中央批准开展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后,石油工业部从玉门石油管理
局、新疆石油管理局、青海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松辽石油会战指挥部(
即大庆油田)等石油系统21个单位调集职工1822人,从新疆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
管理局、青海石油管理局、玉门石油管理局、松辽石油会战指挥部、六四一厂、兰
州炼油厂等7个单位成建制调来地震、钻井等22支专业队伍,九二三厂职工总数达
到5638人。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发展,职工队伍迅速壮大,1968年有职工
37568人,1972年,达到65459人。1984年开始,胜利油田进行了用工制度改革,到
1995年先后从东营、惠民、德州、临沂、烟台、潍坊等市地招收农民轮换工26000
人,从油田职工子女和东营市待业青年中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22334人。1990年,
胜利油田在全国石油企业中率先建立了待业子女岗前培训制度,变招工为招生,实
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方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固定工、合同制工
人、农民轮换工、岗前培训工组成的新型职工队伍。“八五”期间,胜利油田根据
生产建设的实际,对职工总量实行控制,1991~1995年职工年增长率为2%,比
1986~1990年期间下降了1.8个百分点。到1995年底,共从大庆石油管理局、玉门
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新疆石油管理局、青海石油管理局、长庆石油管理
局、江汉石油管理局等石油单位调入46057人,从惠民、东营、青岛等地市招工
76074人,共分配技校毕业生44000人,接受大中专毕业生26949人,接收复转军人
20260人。
  1970~1981年,胜利油田共成建制抽调33047名职工支援其他油田的会战。
1975~1981年,根据石油工业部的决定,胜利油田先后抽调钻井等生产施工队伍和
配套的机关后勤队伍共19446人,和有关油田的队伍一起,组成东濮石油勘探会战
指挥部(后称东濮石油会战指挥部,均隶属胜利油田),在山东东明、河南濮阳地区
展开石油勘探会战,先后发现了文中、濮城、卫城、文明寨、文南等油气田。1981
年8月,东濮石油会战指挥部脱离胜利油田的隶属关系,成为地师级独立企业,受
河南省和石油工业部双重领导,以石油工业部领导为主。除此之外,胜利油田还先
后调往江汉油田6616人,辽河油田1951人,江苏油田2758人,华北油田1095人,南
阳油田201人,石油工业部管道局9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