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油大学(华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278&run=13

  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
司联合办学,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石油高
等院校。石油大学(华东)校址在东营市泰安路。
  (一)历史沿革
  该校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于1953年10月在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
成立。195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60年代初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到1960年,学校建
有21个本科专业,教职工1500余人,在校生达5686人。校园面积730亩。1961年被
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69年11月,北京石油学院迁至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70~1976
年,广大教职工坚持边建校边招生。1977年正式恢复招生,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并于1981年6月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5年5月恢复高等函授教育。
1988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原北京研究生部增加
本科招生,改称石油大学(北京);原华东石油学院东营部分改称石油大学(华东)。
1993年建立成人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4年起恢复招收外国留学生。
  1994年9月,石油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211工程”,指面向21世纪,国
家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部门预审,成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95年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
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组建石油大学理事会,实行联合办学。
  (二)教师队伍与专业设置
  石油大学(华东)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养锻炼了一支结构基本合理、政治素
质较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1995年底,全校有教师1026人,其中教授96人、
副教授268人、讲师307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850人,占教师总数的82.8%。
  该校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速培养青年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进入90年代,通过助教进修班、委托或定向培养研究生与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到1995年底,已有31人获博士学位,319人
获硕士学位。有32名中青年教师被确定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中青年骨干教
师,有11名中青年教师被选拔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招聘引进博士后6名、博士3名、硕士40多名。
  该校逐步形成了以石油主干学科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与资源产业相配
套的学科专业体系。到1995年底,全校设置勘探、石油工程、炼制、机械、自动化、
建筑工程、计算机、管理、数理、外语、社会科学、体育等12个系;有24个本科专
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应用地球物理、石油工程、化学工程、化工工艺、精
细化工、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制造、化工设备与机械、热能工程、焊接工艺与设
备、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建筑工程、工业自动化、应用电
子技术、工业管理工程、会计学、计算机及应用、应用物理、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
思想政治教育、国际企业管理、英语)和10个专科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及制品、
工业分析技术、化工机械制造及维修、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工程测量、自动化仪
表及应用、应用电子技术、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及维护、机电一体化);有博士
点9个,硕士点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
  (三)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
  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大学本科教育的主体,也是石油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基
地。自1953年建校至1995年,该校已累计培养了1300余名研究生,33900余名本、
专科生,以及5000多名函授、夜大毕业生和1万多名培训生。其中,迁校东营至
1995年,培养了70名博士研究生、1200名硕士研究生,21949名本、专科生。该校
毕业生遍布全国石油、石化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还有一些支援了其他行
业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他们当中从事技术工作的,大都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
或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省部级、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何
国钟,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庆油田总工程师王德民等。从事管理工作的,有许多人
已成为石油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骨干,有的已成为省部级领导人。如外经贸部部长吴
仪,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尹克升,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周永康,副总经理张
轰、马富才、吴耀文,中国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毅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
理王彦等。1993年石油大学建校40周年时,江泽民总书记为该校题词:办好石油大
学培养优秀人才;李鹏总理题词:为发展石油工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该校始终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放在首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学生能力的
培养。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扎实、外语水平高、计算机能力强的特点。
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高出全国重点院校平均水平。计算机教学实现了校系室三级配
置计算机,学生上机时数和每10人计算机拥有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指标。在1993年
国家教委、国家科协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成果大赛中,该校在237所
参赛院校中名列第22名。
  该校针对行业特点,努力改进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注重在学生中培养“学石
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1989~1995年,该校共毕业
学生1万多人,全部服从分配;其中有1830人到10个边远省区工作,有1122人到西
部油田工作。该校毕业生工作多次受到国家教委、山东省教委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
公司的表彰。
  石油大学(华东)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优势。到1995年底,该校有11个研
究所,41个研究室,专职科研人员242人。建校以来,该校发挥学科齐全、人才集
中的优势,坚持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生产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和
技术应用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组织几千名师生参加了大庆、胜利等油田会
战和燕山石化公司、齐鲁石化公司等石化企业的建设,在一些重要理论和工程技术
上取得突破,解决了石油和石化工业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难题。“八五”以来,共完
成科研项目357项,成果鉴定20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1项,获国家专利90项。
  经过40多年的发展,该校在一些专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科研优势。如勘探系信
荃麟教授主持研究的用地震、测井、地质等信息进行综合地质解释技术,开发系张
琪教授主持研究的人工举升理论及技术,开发系沈忠厚教授主持的水力机械联合破
岩技术、重质油研究所范耀华教授主持研究的重质油加工技术,机械系赵怀文教授
主持研究的套管损坏机理与防治技术等,都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四)学校建设
  迁校后,石油大学(华东)广大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盐碱滩上基本建
成了一座教学、科研、生产设施齐全,生活服务功能配套,校园布局合理、文明幽
雅的大学。
  到1995年底,学校占地2400亩,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95亿
元。建有教学楼、图书馆和荟萃公园、文化活动中心等,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和
生产生活需要。
  该校有实验室5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有仪
器分析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等大型公共教学服务设施。有教学、实验设备
11061件,计算机(含终端)800余台,图书馆藏书90万册,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
的条件。
  该校有炼油厂、机械厂、仪表厂和劳动服务公司等校办企业。这些工厂在服务
教学科研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补充了部分办学经费。
  该校在教学科研、人事财务、总务后勤、党务工作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
的管理制度,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该校1993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
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称号。
  该校利用地处胜利油田有利的条件,实行厂校合作,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在胜
利油田、齐鲁石化公司和济南炼油厂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仅在胜利油田就
落实15个本科和3个专科专业的实习基地。其中物探专业进行的“311”培养模式(
“311”培养模式,指学生3年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教育,半年厂矿劳动锻炼,半年
专业课教育后进行毕业预分配,然后再安排半年毕业设计。)试点,引起国家教委
和山东省教委的重视。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该校培养锻炼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水平较高、
乐于奉献的干部队伍。1969年11月迁校东营后的一段时间里,该校领导机构沿袭革
委会的管理模式,领导成员变动较大。1973年初,刘众任华东石油学院党的核心小
组组长,尹建华任院革委会主任。1974年底,孙汉卿任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8
年7月,焦万海兼任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院长。1980年3月,陈宾兼任院党委第一
书记,赵炎任院党委书记,杨光华任院长。1984年6月,华泽澎任院党委书记。
1989年7月,华泽澎任石油大学(华东)党委书记兼校长。1992年2月,李秀生任石油
大学(华东)党委书记、校长。
  石油大学(华东)到2010年的目标是,力争使石油主干学科全面达到世界同类学
科先进水平,使相关工科和理科学科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石油特色鲜明的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