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勘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232&run=13

  1973年,胜利油田地质调查指挥部经数百次科学试验,试制出适应国内海滩、
湖泊、农田地区地震勘探用的“胜利一号地震勘探火箭震源”。1980年获国家发明
三等奖。
  1974年起,胜利油田从美国、法国引进了数字地震仪,到1984年28个地震队全
部使用数字地震仪,实现了12次地震覆盖。此后,地震信息采集技术在实现数字化
的基础上,向96道、120道、240道仪器发展,开始实行24次、30次、60次高覆盖次
数地震勘探。并逐步解决了地面、地下比较复杂地区施工问题,提高了施工速度和
精度。数字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在胜利油田广泛应用,1985年分别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
  1978年地质调查指挥部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地震地层学的研究。结合牛庄地区的
实际,总结出采用小偏移距、小排列、高频处理方法,寻找冲沟、冲积扇的规律;
利用反射结构特征,判断扇的部位、规模、范围,圈定有利部位,直接用于油气勘
探。该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1986年获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4年以后,胜利油田引进美国产OPSEIS-120道遥控数字仪,海滩运载工具“
罗利刚”和“巴格达钻机”以及西德的“气垫船”等设备,改进海滩地震资料野外
采集方法,并用从美国引进VAX-11/782和IBM-3083大型电子计算机,对地震资料进
行精细处理和特殊处理,提高了孤东海滩油田地震成果精度,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该项配套技术获石油工业部198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1990年,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和计算中心共同承担了“七五”
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的攻关,建立了一套适合胜利油田地
质特点的资料采集、精细处理、解释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
率,为勘探隐蔽油气藏提供了新手段。该项技术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0年科
技进步一等奖。
  1991~1995年,胜利油田承担了“天然气藏识别与预测技术”“八五”国家科
技攻关课题,组织各有关科研单位,经过5年联合攻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
天然气藏识别与预测技术和方法。通过在济阳坳陷的应用,共发现26个亮点群,I
类亮点579个,钻探成功率86.8%,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5亿立方米。该项技术和
方法于1995年9月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与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研究整体上达到国
际水平。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石油大学(华东)联合开展
“井间地震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攻关,初步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井间地震资料处理
系统。利用井间地震资料可直接进行储层界面成像,确定储层的连通性和两井间砂
泥岩互层结构。该项技术正日趋成熟,进入应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