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油水井大修工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195&run=13

  1975年以前,油水井大修作业的任务只是从事一般的解卡、常规打捞、套铣、
磨铣、钻水泥塞等。虽然当时设备能力低,工艺技术水平不高,但这期间井下事故
比较简单,绝大部分井可以修好,恢复生产。
  1976年以后,开展了大修新技术试验。主要是解决复杂的打捞、解卡、修复套
管等工艺问题。
  在复杂落物打捞方面,由于这类井落物顶部(鱼顶)遭到破坏或重复落物,打捞
比较困难,因此处理这类事故的关键是先摸清井内落物的形状,再选择或者改制合
适的打捞工具。如辛24井,抽油杆、部分脱扣油管和泵筒、封隔器全部落井。打捞
过程中抽油杆被压弯变形成了弹簧状,鱼顶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12月,井下作业
公司大修4队对这口井进行作业,改制了直径76.2毫米母锥套铣打捞筒,进行造扣
打捞,共捞出变形抽油杆148.55米、直径63.5毫米油管33根、56毫米泵筒、其余抽
油杆及活塞,接着又下其他工具,分别将封隔器、配产器、尾管全部捞出,使油井
恢复了生产。1981年后,随着水力活塞泵和电动潜油泵的使用,发展了打捞水力活
塞泵和电动潜油泵新工艺技术。
  在修复套管方面,对于一般小面积局部穿孔或起毛刺的套管损坏井,先在破点
底部注灰留塞,然后对其漏点挤水泥并使灰面高于漏点2~5米,待水泥凝固后再钻
铣进行处理。
  在解卡方面,先后试验成功水泥卡钻井解卡和树脂卡钻井解卡。1981年,开始
试验用爆炸松扣法解卡工艺,效果明显,使死井复活。1984年4月,第一次采取震
击解卡工艺技术。当时大修营12-2水井,采取倒扣法施工不能解卡,后采用震击器,
下井震击20多次解卡成功。
  钻水泥塞,长期以来是利用地面转盘通过千米钻具对地下旋转作业,由于井深、
动力传递损失大、弯曲扭矩大,容易造成折断钻具等事故。为改变这种状况,1983
年从大港油田引进了DG-P100型螺杆钻具,将井下动力旋转钻井法原理应用到大修
施工中来,螺杆钻具可以钻直井、斜井、侧钻、磨铣等,在油井维修中应用比较广
泛,它与转盘钻具相比,有搬迁安装简单、节省时间、减少费用等优点。井下作业
公司大修1队使用螺杆钻具,在定向斜井永69-11井钻塞成功,这是定向钻井工艺在
油井大修上的首次应用。
  1984年3月,开始进行用修井机加深钻井的试验。井下作业公司大修1队承担了
桩古7井大修钻塞、加深裸眼的施工任务。在胜利油田大修史上,这是第一次用修
井机加深钻井,而且井深达3566.31米,施工难度大,工程技术人员与大修1队职工
用直径73毫米的钻杆从3566.31米钻到3602.74米,进尺36.43米,达到了设计要求。
后来大修4队承担了郑家地区郑5井大修钻塞、加深裸眼的施工任务,首次用修井机
钻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地层,从1350.62米钻到1379.46米,进尺28.84米,达到了
设计要求。
  1985年以后,大修工艺技术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大修套铣工艺方面,发
展了套铣水垢沉积砂卡;大修修套工艺方面,使用了铣锥修套、临时堵塞剂修套、
堵炮眼等;大修封堵工艺方面,发展了找串封挤水泥和化学封堵技术;在浅层取套
技术上,对100米以内的浅层套管破裂、穿孔、井内落物卡死等井,采用了倒取套
管、修复套管和解卡工艺;在震击打捞解卡上,将SYJ-I型液压加速器和SYZ-I型油
压上击器两种新工具组合使用,打捞震击解卡成功;在套管补贴技术上,使用引进
的美国套管补贴工具获得成功;在打捞电潜泵上,使用套铣钻头加母锥头获得成功。
1989年以来,打捞电泵工艺技术逐步配套,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1990年打捞电泵
36口,捞出25口,捞出率70%。通过对大修技术的不断研究和现场试验,大修工艺
水平逐步提高,具备了处理复杂事故井的能力。
  1991~1995年,胜利油田共发展完善了井下落物打捞技术,聚能切割、震击解
卡技术,改层钻塞技术,油水井找窜封窜技术,取套换套技术,套管整形技术,套
管补贴技术,电潜泵打捞技术,绕丝管打捞技术,油水井套管内侧钻技术,加深钻
井及完钻技术等11项井下作业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