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孤东油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180&run=13

  孤东油田是1984年11月发现的,位于东营市垦利县,地处黄河入海口北侧新淤
积的海滩地区,是一个含油层系多、地质条件与孤岛油田类似的具有较高生产能力
的大油田。含油面积60.3平方千米,地质储量26085万吨。
  孤东油田的开发方案遵循如下原则:执行长期、稳定、高产的开发方针,3年
配套建成500万吨生产能力,力争实现较长时期稳产,对馆陶组及沙河街组油层的
储量一次动用,实行合理细分层系开发,控制水驱储量75%以上。对馆陶组油藏实
行早期注水开发,保持地层压力在饱和压力以上,沙河街组油藏先充分利用边水能
量,适时注水。
  孤东油田含油层系自上而下为上第三系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和
中生界含油层系,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上馆陶组分为5个砂层组。馆3~6砂层
组有23个小层,其中52+3、54、55、61、62小层连片分布,为主力
油层,平均单层有效厚度5米左右,其余18个小层砂体发育差为次要油层。上馆陶
组油层为一套河流相砂岩沉积,埋藏深度1195~1350米,压实差、胶结疏松、易出
砂。平均孔隙度为33.3%;平均空气渗透率为1568×10-3二次方微米;油
层饱和压力9.9~13.2兆帕,地饱压差0.38~4.07兆帕。馆陶组原油具有密度大、
粘度高、含蜡少、凝固点低的特点。原油粘度分布规律是顶部稀、边部稠,各小层
原油粘度随深度增加而变稠。馆陶组油藏为高饱和、高粘度、高渗透的纵向上具有
多个油水界面的构造层状油藏。
  1986年5月孤东油田投入开发,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一)产能建设阶段(1986年5月~1987年12月)
  1986年4月,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和石油工业部勘探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
了孤东油田开发方案。1986年5月,开始了以钻井和投产排液为中心的开发建设第
一期工程。到10月投产17个单元、880口新井,日产油15332吨,建成年产420万吨
的生产能力,当年产油323.8万吨,采油速度1.28%。
  1986年12月至1987年12月,进行了以注水和防砂为重点的开发建设第二期工程,
油水井防砂1089口、转注241口,形成反九点面积注水开发单元13个(注水量占80.6
%),日注水量1987年末达到12450立方米。1987年产油436.1万吨,采油速度1.73
%。由于转注初期注水不足,地层亏空大,出现了产量下降,平均单井产能由20.3
吨下降到18.3吨。
  (二)注水见效、高速稳产阶段(1988年1月~1989年12月)
  日注水量从1987年末1.24万立方米上升到1989年末3.45万立方米,补充了油层
能量,地层压力上升,总压降上升了0.97兆帕,日产液量由17489吨增加到36193吨,
日产油量由12443吨增加到13463吨。随之出现了油井见水快,含水上升快,综合含
水由28.9%上升到62.9%,含水上升率为8.52%。油井见水后出砂严重,停产井增
加,由1987年底的163口增加到1989年底的309口。年产油稳定在476万吨,采油速
度1.89%。
  (三)综合调整阶段(1990年1月~1992年12月)
  针对前一阶段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及注水井点少、不利于提
液稳产的问题,为提高井网对油层控制程度,适应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从
1990年1月起,先后对七区西、七区中等7个区块进行了以细分开发层系、加密井网、
改变注水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开发调整。新钻油水井579口,转注油井280口,油水井
归位304口,将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开发单元由原来的20个细分为25个,由原来的
反九点注采井网改变为行列井网,使井网对油层的适应程度及油水井注采对应率有
了较大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状况得到了改善,井层对应率由64.2%上升到87.6%,
厚度对应率由71.4%上升到89.3%,油田水驱动用储量大幅度增加。年产液量由
1157万吨上升到3266万吨,年产油量由476.4万吨上升到488.8万吨,1990~1992年
连续3年保持了480万吨以上的产量。
  (四)综合治理、控水稳油阶段(1993年1月~1995年12月)
  孤东油田由于储量一次动用,高速开发,储采失调,于199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
产量递减,进入了采油速度高、采出程度高、综合含水高开发阶段,油田开发难度
加大。为此,1993年以后,制定了坚持精细地质管理和综合治理、控水稳油的开发
方针,针对各单元的地质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开发对策。对七区西52+3、5
4~61、63+4等主力单元,以整体注采调整、控水稳油为主,辅以局部
水量调配、水井调剖、油井堵水等措施;对六区54~68、八区5~6、七区西6
2+65-8等中等开发效果单元,采取整体注采调配、提水提液及完善注采
系统等措施,挖掘油层层间和平面上的潜力;对四区3~4、六区31~53、七区
西41~51、八区3~4等低速开发单元,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为重点,实施综合
治理、简化层系开采等措施,逐步控制了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3年产量总递减控
制在23.7%,平均每年递减8%左右。同时,强化内部滚动勘探,每年增加200万吨
的地质储量,增加了40~50万吨的可采储量。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三次采油试验工
作。国家“八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孤东小井距三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取得突
破性进展,在水驱末期(含水高达98%以上)基本呈水驱残余油状态下,应用三元复
合驱油技术,增加采收率13.4%,是全国首例成功的三元复合驱油提高采收率现场
实施项目,为国内同类油田开展化学驱油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经验和技术。此外,还
进行了注交联聚合物、注黄原胶、注粘土胶等三次采油现场试验,均取得较好效果。
针对孤东九区及孤东51块馆陶组上段储量动用程度差等问题,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
先后应用蒸汽吞吐、电热杆、抽稠泵、螺杆泵、稠油降粘剂、高温驱油剂等稠油热
力采油先进技术,动用稠油储量1378万吨,稠油年产量达10.2万吨,形成了一定的
稠油开采规模。
  到1995年底,孤东油田有油井1409口,开井1189口,日产油8628吨,综合含水
93.4%,采油速度1.25%;1995年产油328.78万吨,累计产油4291.50万吨,采出
程度17.02%;注水井763口,开井702口,日注水量141989立方米,累计注水21649
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