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岛油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179&run=13

  孤岛油田是1968年5月发现的。位于东营市河口区,是一个高渗透、高粘度、
高饱和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沾化凹陷的东部,是由第三系地层
组成的大型披覆背斜构造,主体部分构造完整、倾角平缓。主要含油层系为上馆陶
组油层,埋藏深度为1120~1350米,共划分为6个砂层组,馆3~6砂层组为主要开
发层系。含油面积83.7平方千米,地质储量38211万吨,是山东境内的第二大油田。
  馆3~6砂层组具有高渗透、高粘度、高饱和、油层非均质程度高、油层疏松出
砂等特点。油层物性好,胶结疏松,非均质严重。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孔隙度32
~35%,空气渗透率1.264~3.37二次方微米,平均1.69二次方微米。原始含油饱
和度64%。原油粘度高,油水粘度比大,地下原油粘度20~130毫帕秒,油水粘度
比80~350。油层饱和压力高、地饱压差小,顶部有分散的小气顶。饱和压力7.2~
11.5兆帕,地饱压差在构造主体部位为1.5~2.0兆帕。
  1971年初编制了孤岛油田开发总体规划,根据原油性质及油层分布特点,将油
田划分为6个开发区10个开发单元,分区编制开发方案,分区实施投产。共经历了6
个开发阶段:
  (一)分区投产、产量上升阶段(1971年11月~1975年8月)
  1971年11月中1区正式投产。随着分区逐步投产,产量稳步上升。1973年4月在
中2区南开展注水试验取得成功后,1974年9月中1区全面转注,至1976年油田全面
进入注水开发。根据稠油的特点,各开发区分别采用了225~300米的密井网。采用
反九点、四点和三点法面积注水。这个阶段初期利用天然能量开采,地层压力不断
下降,总压降2.29兆帕。中1区、中2区主力开发单元出现气顶局部扩散,油气比上
升,最高达到100立方米/吨。由于气驱作用,提高了油井产量,增加了无水采油量。
1975年末日产油量达到10024吨,1975年产油339万吨。
  (二)注水见效、油井出砂、产量下降阶段(1975年9月~1977年3月)
  为恢复地层压力,日注水量由4554立方米提高到9203立方米,注采比由0.29提
高到1.02,注水全面见效,地层总压降回升到0.5兆帕,油气比从89立方米/吨下降
到52立方米/吨。由于抑制了气效作用,平均单井日产油由18.3吨下降到13.5吨。
油井见水后,油层出砂严重,造成停产井增加,由117口增加到226口,使油田日产
油量下降到6984吨。
  (三)治砂扶井、注采调整、产量稳定阶段(1977年4月~1981年5月)
  从1977年4月开始广泛推广滤砂管防砂,并及时更换抽油机,调大抽油参数,
先后调参550口1011井次,换抽油机134台,日增油3418吨,日产油量恢复到1万吨。
1977年7月以后,全面推广中2区南治砂扶井、注采综合调整经验,减缓层间、平面
矛盾,控制含水上升速度,使日产油稳定在1万吨左右。
  (四)层系井网调整、产量上升阶段(1981年6月~1985年12月)
  到1981年,油田开发处在中含水期末和高含水初期,层间矛盾突出,靠原层系
稳产较难。为此,进行了细分层系和适当加密井网的层系井网调整,先后对中1区、
中2区和西区的7个单元进行调整,除中1区馆3~6因油层发育差采用一套层系加密
井网外,将其余6个单元细分为13个单元开发,充分挖掘层间潜力。共钻调整井643
口,使油田采油井由503口增加到864口,注水井由204口增加到319口。并且突破了
孤岛油田提高采液强度的“框框”,不断进行泵径升级(至1985年70毫米泵径占生
产井数的33%),提高了产液量,平均年增液速度达到14.7%,保持了产量的稳定
上升。日产原油1.2万吨。从1984年开始年产原油440万吨以上。
  (五)强化注采系统、保持稳产阶段(1986~1990年)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采油阶段,层间和平面潜力相对减小。为了大幅度提高
采液量,采取强注强采的井网调整,增加注水井点。5年间,注水井由380口增加到
810口,年注水量增加3倍,地层总压降回升到1.1兆帕,油井采液量大幅度提高,
平均年增液速度达到22.1%,单井日产液量由42.6吨增加到96.7吨。减少了含水上
升对产油量递减的影响,年产油440万吨稳产了7年。特别是1990年,在进入特高含
水期后,油田产量稳中有增,年产原油467.3万吨,孤岛油田实现了高产稳产。
  (六)特高含水期持续稳产阶段(1991~1995年)
  1991年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采油。针对孤岛油田井网对储量的控制程度较
高、层系调整增加可采储量的余地较小的状况,1991~1995年开展了控水稳油注采
综合调整,共进行注采调整54单元次,完成油水井工作量2040井次,调整后日产油
增加1796吨,综合含水平均下降0.1%。每调整一次,单元稳产在半年以上。同时
对局部油层厚度大、剩余油富集的南区、东区等9个开发单元进行调整,新增产油
能力40万吨,增加可采储量281万吨。1991~1995年推广应用堵水调剖工艺,施工
968井次,累计增油46.2万吨,平均单井增油472吨。通过以上措施,1991~1995年
孤岛油田各项开发指标均按规划进行,每年产油量均高于规划指标,5年规划产油
2123万吨,实际产油2290万吨。孤岛油田高产稳产期超出理论预测值2~3年,达到
了国内同类型油田开发较高水平。自1984年原油年产440万吨,到1995年已累计稳
产12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高效开发油田。
  在孤岛油田开发中,涌现出作业519队等先进典型。作业519队和采油8队实行
联产承包,为了提高油水井作业的成功率,他们从分析油层状况入手,建立地宫,
设立了“4图5本1盒”(即承包区井位图、油水井连通图、作业质量因果图、单井施
工工作流程图,作业井井史、经济技术指标台帐本、作业公报本、历年各项指标台
帐本、单井作业效果台帐本,月度单井质量盒),并坚持每月与采油8队开一次油井
分析会,掌握油水井生产动态。与此同时,制定和完善了以岗位责任制和承包经营
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使各项生产指标创出高水平,油井免修期
达397天。1989年采油8队在含水达83%的情况下比1988年增油3.35万吨。作业施工
过程中做到了原油不落地等。1984~1991年,作业519队连续8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
总公司授予“金牌作业队”称号。
  图4-2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孤岛注聚合物驱油试验站投产
到1995年底,孤岛油田有油井1679口,开井1392口,日产油11942吨,综合含水92
.5%,采油速度1.15%;1995年产油431.04万吨,累计产油9225万吨,采出程度24.
51%;注水井886口,开井778口,日注量137020立方米,月注采比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