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明寨油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177&run=13

  文明寨油田位于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大部分在山东省莘县境内,区域构造
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端与西斜坡的结合部,是一个在短轴背斜的雉形上被纵
横交错的断层复杂化了的断块油田。在6.84平方千米内有断块192个,平均每平方
千米有28个小断块,断块最大面积不到1.0平方千米,最小面积小于0.1平方千米,
多数断块小于0.5平方千米,平均单井钻遇断点达5~7个之多。油田含油层系多,
沙河街组含油丰度平均每平方千米326.7万吨储量,油层埋深1360~2320米,主力
油层孔隙度24~28%,渗透率0.410~0.726二次方微米,地面原油比重0.89~0.91,
地面原油粘度56~190毫帕秒。
  文明寨油田因1979年卫7井获得工业油气流而发现。1981年7月至1982年4月进
行了开发准备。1982年4月编制了开发方案。计算含油面积6.36平方千米,石油地
质储量1155.99万吨,方案设计82口井,年产油23.6万吨。1982年5月文明寨油田正
式投产。1983年6月对原开发方案进行修改,设计总井数147口,年产油52.88万吨。
1984年11月底共完钻各类井169口,开发方案设计井已全部钻完,对储量进行了复
算,含油面积6.8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2234万吨,并制定了油田注采方案。设
计5套开发层系,采取不规则三角形点状面积注水井网进行人工注水开发,设计总
井数169口,其中注水井44口、采油井125口,年产油67万吨。1984年底,实施注采
方案,文明寨油田进入全面注水开发阶段,当年产油51.6万吨。
  文明寨油田注水后出现了“三快一低”现象,即注水见效快、含水上升快、产
量递减快、水驱储量低,油井平均见效时间为67天,见效井月含水上升速度达2.5
%左右。半年后,油井产量便下降到见水前的水平。在200~250米井距左右的井网
下,油水井连通率只有52.3%,水驱储量只有30.7%,稳产难度大。针对该油田断
块小、储量富集的特点,采取了“房间注水,骑墙采油”的开发政策,同时进行井
网调整,将井距缩小到200米左右,并推广了水力活塞泵采油工艺。1985~1987年,
共打调整井54口,补孔127口,下水力活塞泵33口,连续3年高速稳产,年产油64万
吨,采油速度3%,采出程度13%,水驱储量提高到60%。1988年,油田进入了高
含水采油期,产量开始递减。由于油井射开厚度过大,平均达23米以上,层间矛盾
日益突出。通过测试资料分析,强水淹、中含水、低含水厚度大约各占13%。以后
逐步改为抽油机生产,并在部分井推广了电潜泵采油工艺。自1990~1992年对明一
东、明一西两个主力断块进行综合治理后,实现了高含水期连续含水稳定,原油产
量递减减缓。1993年开展控水稳油工作,年产原油29.46万吨。到1995年,文明寨
油田有油井160口、注水井79口,年产油23.57万吨,累计产油556.30万吨,采油速
度2.96%,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