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速开发阶段(1980年1月至1990年12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172&run=13

  这一阶段油田已处于高含水采油期,稳产难度加大。1980~1982年,由于采油
速度较高,注水工作跟不上,油层能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油井增产挖潜措
施没跟上,油水井数量增加不多,致使产量下降。年产油量由1979年的592万吨下
降到1982年的443万吨。
  1983~1985年,加强了注水工作,并采取了转换生产层系、卡堵高含水层、改
善层间和平面动用状况,以及下大泵强化开采等挖潜措施,产油量开始稳定并逐年
回升,1985年产油量又回升到474万吨。
  1985年12月,胜坨油田综合含水上升到80.8%。为了继续保持油田稳产,1986
~1990年,对胜坨油田又一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综合调整。在35个开发单元中,对
31个单元编制了综合调整方案。其中分层系调整单元13个、加密完善调整单元14个、
局部完善调整单元4个,方案设计新钻井617口(油井361口、水井256口)。实施过程
中,除坨28断块5个开发单元的调整方案,因钻机力量不足等原因基本未实施外,
其它26个单元基本照方案实施。共钻新井497口,其中油井309口、水井188口。调
整完善了注采系统,提高了水驱控制程度,增加了可采储量,增强了油田稳产基础。
分区块调整及效果分述如下:
  1986年进行了胜3区坨21断块的综合调整。方案将沙二上、下油组两套层系细
分成6套层系,因钻机力量不足,实施了4套,钻新井34口。这4套层系调整后效果
较好。1986年2月与1985年12月相比,开油井数从44口增加到56口,日产油从539吨
上升到884吨;综合含水稳定在76.8%;注水井数从15口增加到27口,日注水从
2594立方米上升到3993立方米。
  1987年进行了胜2区综合调整。方案将沙一段细分为沙一1砂层组和沙一2~6砂
层组两套井网,沙二段除71-3单元外,全部进行了完善注采系统的综合调
整。设计钻新井150口,其中油井94口、水井56口;老井转注30口;年产油200万吨,
采油速度1.18%,增加可采储量400万吨。1987年9月基本实施结束,实际钻新井
146口,投产油井92口,注水井54口,新老井转注79口。调整后,注采对应率从59
.6%提高到74.6%,日产油量由5007吨上升到5689吨,1987年产油198万吨。
  1988年进行了胜1区沙二1~3综合调整。设计钻新井70口,其中油井54口、注
水井16口;老井转注17口;年产油34.72万吨,采油速度1%。到1988年5月,实际
完钻72口,新老井转注36口。原油日产由调整前的523吨上升到1032吨,采油速度
由0.7%上升到1.33%,达到方案设计指标,实现了稳产。
  1988年对胜3区进行了综合调整。方案于1988年3月开始实施,到1988年底基本
结束。设计钻新井363口,其中油井205口、水井158口;老井转注32口;年采油量
259万吨,采油速度1.31%,注采比0.99,增加可采储量557万吨。调整后,日产油
量由5819吨上升到6413吨,采油速度达到1.24%,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整体钻井调整的同时,还进行了以下电潜泵为主的强化采液工作,以弥补含
水不断上升造成的产油量下降。1990年采液量达到4323万吨,比1985年净增2192万
吨,平均年增15.2%;总计下电潜泵459井次,累计增油129万吨。为了满足提液的
需要,通过增加注水井点,油田注采井数比由1985年的1:2.57提高到1:1.85,同
时强化注水,油田年注水量由1985年的1898万立方米增至1990年的4436万立方米,
基本实现了注采平衡,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6~1990年,胜
坨油田年产油保持在450万吨左右,1988年达到491.4万吨。
  随着含水越来越高,新井和措施增产效果逐年下降,尽管做了大量的增产挖潜
工作,胜坨油田1990年产油442万吨,仍比1989年下降了22万吨。全年老井综合递
减7.12%,自然递减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