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东营凹陷重点勘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13&run=13

  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石油工业部党组《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
探会战的报告》。3月,石油工业部决定组建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此后,
从大庆、玉门、新疆、四川等油田陆续调来的石油职工同山东地区原有的队伍会师,
迅速开展了以东营地区为主战场的石油勘探会战。石油工业部确定的勘探方针是:
“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各个歼灭”。“区域展开”是要求对整个东营地区进行区
域性的侦察工作,全面了解地层、生储盖组合、构造和含油气情况;“重点突破”
是在区域展开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又比较有把握的地区和含油气构造进行重点
解剖;“各个歼灭”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采取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发挥多工
种的综合优势,逐一搞清地下情况,把油田找出来。
  图1-3 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召开第一战役誓师动员大会
  1964~1966年,以东营凹陷为重点,会战总部连续组织了坨庄-胜利村、通滨
镇-王家岗-惠民及永安镇、滨南地区3个勘探战役。3年间共钻预探井和详探井345
口,有232口井钻遇油层,探井成功率达67.2%,共发现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
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6套含油层系,找到胜坨、东辛、永安、郝家、纯化、滨
南、尚店和平方王等油田,新增含油面积115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3.5亿吨。
  在坨庄-胜利村战役中,首先进行了1964年5月完钻的坨1井的试油工作。该井
位于坨庄构造顶部,电测解释沙二段有可疑油层7层24.9米。同年6月6~30日,对
沙二段油层进行测试,用15毫米油嘴获日产396吨的高产油流。根据这一新情况,
会战总部决定以坨1井为中心,按“十”字剖面部署4口探井(坨2、坨3、坨4和坨5),
集中4台钻机,仅用两个月,就基本探明了坨庄构造的含油面积。还复查了会战前
完钻的、位于胜利村构造上的坨7井(老营5井)。该井于1963年10月在沙二段中试油
获日产36吨,后经复查发现油层23层82米,又射开24.2米,用15毫米油嘴测试,获
日产361吨的高产。接着,在胜利村构造长轴方向上部署了三条剖面共24口井,集
中12台钻机,展开了勘探胜利村含油构造的会战。当时正值雨季,盐碱滩上一片泥
泞,汽车开不到钻井井场,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广大职工以“铁人”王进喜为榜
样,日夜苦战,靠人抬肩扛,连拖带拉,把一台台上百吨重的钻机设备摆上阵地。
在各个钻井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打出高产油井。坨11井射开沙二段31层共85.9米
油层,用35毫米油嘴测试,获日产1134吨的高产油流。坨9井射开沙二段37层88.9
米油层,获日产1036吨的高产油流。从1964年5月到1965年1月,用了9个月时间,
基本探明山东境内最大的油田胜坨油田。
  胜坨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北部,坨庄-胜利村-永安二级构造带中段,是由东西两
个高点组成的背斜构造。构造轴向近东西向,长15千米,东宽西窄呈葫芦状,东部
宽7.5千米,西部宽4千米,两构造高点间以狭窄的鞍部相连接,闭合面积70余平方
千米,闭合幅度东高点为170~253米,西高点为160米。构造范围内共发现断层58
条,落差最大者达500米,小者仅数十米,其中东西向的3条,北东-南西向的4条,
近南北向的5条,将油田切割成3个区8个含油断块,即一区(坨庄构造)、二区(胜利
村构造西南部分)、三区(胜利村构造东部及北部的坨11南、坨11北、坨7、坨30、
坨28、坨21断块),其中以一、二区含油面积大,且较完整,三区各断块被小断层
复杂化。油田含油层组多,分布井段长,有6套具有工业价值的含油气层,自上而
下为:明化镇组气层,馆陶组油气层,东营组油气层,沙一段油气层,沙二段油层
及沙三段油层。其中明化镇组及馆陶组油气层主要分布在三区;东营组油气层及沙
一段油气层主要分布在二、三区;沙二段主力油层分布于全油田。除沙一段有生物
灰岩、针孔灰岩储集层外,其余均为砂岩储集层。油层分布深度在970~2960米,
井段长达1990米,油层层数多,厚度大,一般每口井有油层20~30层,最多为57层,
厚度一般在60~80米,最厚达196.2米。到1980年底,胜坨油田探明含油面积62.6
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31161万吨(到1995年底,累计探明含油面积74.7平方千米、
石油地质储量46297万吨),成为山东境内最大的油田。
  基本探明胜坨油田后,会战总部于1965年在东起东营凹陷的王家岗、西至惠民
凹陷的商河约8000平方千米范围内展开了“通-王-惠”勘探战役。上半年,在东营
凹陷集中了8台钻机、10个试油队、6个地震队,钻探8个地区,钻探井9口,有6口
井见油层,发现了纯化镇、郝家、陈官庄、王家岗等含油地区,并发现了沙四段新
含油层系。下半年又增加5个地震队、10个钻井队,重点勘探6个地区。这次勘探共
钻探井28口,其中18口见油层,探井成功率为64.3%。在东营凹陷内共钻探了10个
地区,探明了纯化油田,发现了永安镇、滨南、宁海、金家等含油地区,扩大了东
辛和郝家油田的含油范围。
  永安镇地区的勘探工作始于1965年7月。该区有利勘探面积约600平方千米。
1965年钻的永1、2、3井均见油层。永2井、永3井沙二段油层经测试,用15毫米油
嘴获日产282~308吨高产油流。1966年上半年,该区又部署了7条剖面40口井,组
织了8~11台钻机、两个地震队及相应的试油队,重点勘探永南断裂构造带,探明
了永安镇构造含油气情况,发现了广利和新立村两个含油地区。
  滨南地区的勘探工作是从1965年10月开始的。在滨2井沙二段油层获日产117吨
的高产油流后,以滨南断裂带为重点,主探沙二段油层向西部的变化,部署了1条
剖面4口井。在滨4井的沙二段见到油层,而滨5井发现了沙四段油层,其总厚度达
88.4米,经测试日产油208吨。1966年,为了继续查明滨南西部沙二段含油情况和
追踪新发现的沙四段油层,侦察平方王地区的含油气情况,部署了3条剖面8口探井。
实施后,查明沙二段储层向西尖灭,不是区域性含油,只有滨南一区是沙二段油层
的富集区。同时发现和控制了平方王油田的含油面积,并发现滨5区和滨25区含油
地区。整个滨南地区共钻探井40口,29口井见油层,探井成功率72.5%。
  在东营凹陷勘探不断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该凹陷多断层,多含油层系,多
油藏类型的特点,从1967年开始,以二级构造带为对象,以背斜、断块油气藏为主
要目标,对东营凹陷进行详探。到1975年,共有17个地震队对整个凹陷进行了地震
连片勘测工作,工作量累积达9055千米,钻探井559口,基本查明东营凹陷的构造
面貌及含油气情况。东营凹陷分布着北部陡坡、坨胜永断裂构造带(包括胜坨、永
安、宁海油田)、中央背斜构造带(包括东辛、现河、郝家、新立村、广利、史南油
田)、滨县-利津断裂构造带(包括滨南、利津油田)、尚店-平方王潜山背斜构造带(
包括平方王、尚店油田)、纯化-草桥断鼻构造带(包括纯化、梁家楼、草桥油田)、
陈官庄-王家岗断阶构造带(王家岗油田)、王家道口单斜带(八面河含油地区)、金
家-柳桥斜坡带(金家、正理庄、博兴含油地区)以及牛庄-六户洼陷等含油区带。
1976~1980年,胜利油田部分勘探队伍抽调到河南、青海等地。在此期间,发现了
利津、史南油田及一批含油断块。到1980年,在东营凹陷已发现和初步探明29个油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