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6&rec=1&run=13

  山东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是中国第二大产油省。全省陆地和附近渤海
湾极浅海海域可供寻找油气的沉积盆地面积约66500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之前,地下的油气宝藏未被发现。建国以后,山东石油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从1955年开始,国家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相继组织队伍,在山东境内开展石油地质
普查和勘探工作。1961年发现胜利油田,标志着山东石油工业的诞生。1964年,经
中共中央批准,石油工业部在山东东营地区开始组织石油勘探会战。1966年,胜利
油田正式投入开发;70年代,建成全国第二大油田;从1987年至1995年,胜利油田
原油年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从1982年起,中原油田在山东境内的部
分油田也逐步投入开发,1995年生产原油96万吨。到1995年底,山东境内累计探明
石油地质储量35.3亿吨,生产原油5.95亿吨。
  全省石油工业分布在两个油区:一是胜利油区,即胜利油田所在地域,是山东
石油工业的主体,原油产量占95%以上;二是中原油区,即中原油田在山东境内开
发的部分油田。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东临渤海,西至聊城地
区,北与河北省交界,南至济南市、淄博市和潍坊市,其主体在东营市、滨州地区
和德州市,位于东经116°40′~119°20′、北纬37°~38°20′范围内。胜利油
田的指挥机关胜利石油管理局所在地东营市,距天津、济南、青岛均只有200~300
千米;胶济铁路横贯油区南沿,距油田中心地带仅80多千米,并有东营至淄博铁路
与之相接,直通油田基地;油田内部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方便。整个油区地势
平坦,西高东低,自然比降1/3000~1/12000,平均海拔约4米。胜利油田地处北温
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春季少雨,风速大,回暖快;夏季降雨多,气候湿热;
秋季雨少,天高气爽;冬季雨雪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12.2℃,平均降雨量
600毫米。中原油区在山东西南部和西部的东明县、莘县境内,地理位置适中,自
然条件优越,新(乡)菏(泽)铁路横贯东西,京九铁路沿东侧通过,交通便利。中国
第二大河黄河流经两个油区,为山东石油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水源。
  山东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发现胜利油田(1955~1963年)、建成石油工业基地
(1964~1978年)、原油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1979~1988年)和持续稳定发展(1989
~1995年)四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外国一些地质学家对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抱悲观的
看法,有的甚至提出了“中国贫油”的论点。但是,中国地质工作者对“中国贫油”
论一直持反对的态度。20世纪以来,他们在华北平原周围山区进行过多种地质调查,
对华北地区地层层序的建立、大地构造的划分、地质历史的再造均有颇多贡献。李
四光等著名地质学家对平原下覆地层的含油远景作过多次理论上的探讨和预测,发
表了数以百计的地质调查报告和理论著述,为在华北平原进行石油普查勘探提供了
理论依据。国外有的地质学家也曾到华北地区进行地质调查,他们对这个地区大地
构造和地层学的研究,在学术上亦均有所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关心石油工业的发展。1949年10月,中央人
民政府设燃料工业部;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决定成立石油管理总局,负责全国
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50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就中国石油资源问
题征询了当时的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意见。50年代中期,石油工业部成立后,毛泽
东主席亲自听取李聚奎部长等人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50年代后期,中央主管
石油工业的邓小平总书记在听取新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等人的汇报时指出,石
油勘探工作应从战略方面来考虑问题,选择突击方向是石油勘探的第一个问题。他
要求重视松辽、华北、华东等地区的勘探,争取在东部地区能找出油来。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的勘探队伍,从1955年起开展华北
平原石油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在进行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的基础上,1956~
1957年在沧县隆起上打了华北平原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未发现油气显示。此后3年
间,又在临清和开封两个坳陷及太康隆起上连续打了华2、华3、华4、华5、华6井5
口探井,亦未见油气。1960年,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山东省商河县境内打
了华7井(参数井),在济阳坳陷第三系中见到良好的生油岩层和储油岩层。以此为
转机,石油工业部、地质部认真总结前几年找油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论证和评价了
渤海湾地区油气勘探前景,重新调整部署,确定重点,加速钻探。1961年4月16日,
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在惠民地区广饶县的东营村东北(现属东营
市东营区)打的华8井(参数井),获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
  华8井出油,有力地推动了山东境内和整个华北地区石油普查勘探形势的发展。
1961年7月,石油工业部决定将华东石油勘探局的主要勘探队伍由江苏调往山东,
原在山东的华北石油勘探处并入华东石油勘探局,集中力量对已见油的东营凹陷进
行重点勘探。1962年9月23日,东营构造上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
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
  1964年1月20日,中共石油工业部党组给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家经委报送《关
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提出要在东营以北、天津以南的沿渤海湾地带
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同意组织华北石油
勘探会战,并指出这是继松辽油田大会战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会战,要求有关地方和
有关部门予以协助。3月,石油工业部决定组建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以下简
称会战总部)和中共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会战工委),抽调一批
副部级、司局级领导干部到山东东营地区组织领导会战。根据石油工业部的决定,
1964年6月,副部长康世恩兼任会战工委书记、会战总指挥部指挥;1965年6月,副
部长张文彬兼任会战工委书记、会战总指挥部指挥;1966年1月,康世恩兼任会战
工委书记,勘探司司长焦力人兼任会战总指挥部指挥。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多次
亲临东营地区指导会战。同时,石油工业部迅速从大庆、玉门、青海、新疆、四川
等地调集会战队伍。到1966年,参加会战的人员已由会战前1963年的4600多人,增
加到26400多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石油大会战在鲁北平原展开。
  会战初期,上万人的会战队伍来到“鸟无树做窝,人无歇凉地”的茫茫盐碱荒
滩上,条件极为艰苦。广大石油职工发扬大庆会战的光荣传统,以“铁人”王进喜
为榜样,以艰苦为荣,以野战为乐,以石油为业,以齐鲁为家,自力更生,顽强拼
搏,保持了旺盛的士气。石油工业部和会战总部从东营地区复杂的地质情况出发,
制定了“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各个歼灭”的勘探方针。首先集中力量组织了坨庄
-胜利村勘探战役,很快打开了局面。1964年5月,会战总部集中12个钻井队详探坨
庄-胜利村构造,仅用9个月时间,基本探明山东境内第一个大油田胜坨油田。该油
田上的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见到的
千吨级油井。该油田位于东营地区胜利村一带,为了纪念石油会战的胜利,将九二
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1964~1966三年会战,先后探明和初步探明胜坨、东辛、永
安、滨南、现河庄、郝家、纯化等油田,建设了一座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胜利炼
油厂,铺设了山东境内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的东营--辛店输油管道,1966年原油
年产量达134万吨。石油职工、家属还开荒种地2万多亩,生产粮食45.5万公斤,改
善了生活条件。胜利油田已初具规模。
  正当胜利油田迅速发展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给石油生产带来巨大困
难。会战指挥机关不能正常行使职权,工作秩序被打乱,领导干部“靠边站”,技
术干部下放当工人,学大庆建立起来的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难以执行。在此
形势下,广大石油职工仍把国家石油生产大局放在首位,排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
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坚持生产建设。
  1972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文化大革命”初期成立的胜利油田革命委
员会改为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任命刘佩荣为指挥。1973年6月,中共胜利油田第
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刘佩荣当选为胜利油田党委书记。以此为契机,胜利油田整顿
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组织开展了河口、临盘、孤岛等地区的勘探开发会战,使山
东石油工业保持了原油产量逐步上升的势头,加快了石油生产基地建设的步伐,油
气勘探、油田开发和地面建设全面展开。在勘探上,继续执行“区域展开,重点突
破,各个歼灭”的方针,从整个济阳坳陷出发,在加深东营凹陷勘探的同时,重点
对沾化、车镇、惠民凹陷展开勘探,对浅海地区和坳陷深层进行侦察,发现了孤岛、
梁家楼、渤南、大王庄、罗家、王家岗、义和庄、临盘等油田。另外,根据石油化
学工业部的部署,1975年成立东濮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隶属胜利油田,以加强临
清坳陷东濮凹陷的勘探工作。到1978年,山东境内累计找到46个油田。在油田开发
上,首先对胜坨油田进行了综合调整,使其生产能力实现翻番;然后陆续开发建设
了东辛、永安、滨南、尚店、孤岛、郝家、平方王、垦利、纯化、现河庄、垦西、
临盘、渤南、广利、埕东、商河、王家岗、义和庄和义东油田。在油田建设方面,
油、气、路、水、电、讯、机修和矿区建设八大系统基本配套。在科学技术方面,
胜利油田已有各类科研院(所)11个、科技人员16000多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
科技工作体系,有29项科技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胜利油田的原油产量
达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一个新兴的石油工业基地在齐鲁大地上崛起。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勘探工作量少,新油区接替不上,又加对地下
复杂的地质情况认识不足,造成胜利油田原油后备储量较少。随着已开发油区的自
然递减,原油产量由1978年的1946万吨逐步下降到1981年的1611万吨。这种情况引
起油田内外的普遍关注。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国家经委、财政部、石油工业部从1981
年起对胜利油田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胜利油田从上到下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经济
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发展,山东石油工业进
入了阔步前进的新阶段。
  1981年1月,全国油田开发调整会议提出“胜利油田要在做好老区调整和稳产
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勘探,力争有新的发现,努力做到产量逐步回升,并有新的发
展”。同年2月,胜利油田党政主要负责人陈宾、李晔主持召开了胜利油田80年代
第一次地质座谈会,着重就济阳坳陷的资源潜力和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前景进行充
分论证。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胜利油田提出了80年代要打两个大仗(一打稳产仗,
二打发展仗)的战略部署。1981年6月,全国石油工业实行年产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
政策的试点工作在胜利油田进行。石油工业部与胜利油田研究制定了胜利油田原油
产量包干方案。方案确定包干基数为1600万吨,超产部分由石油工业部组织出口,
筹措石油发展资金。这就从政策上为胜利油田实现新发展提供了资金条件。1983年
3月,石油工业部和中共山东省委调整胜利油田的领导班子,李晔任党委书记,同
年11月朱文科任会战指挥部指挥,加强了对油田生产建设的领导。在勘探方面,胜
利油田大体每个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地质论证会,分析研究地下情况,总结勘探工
作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大力加强地质综合研究,推广应用数字地震勘探和地震地层
学等新技术,在寻找非背斜油气藏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济
阳坳陷地质规律的认识,形成了这一坳陷是复式油气区的新概念,丰富和发展了石
油地质理论,并促进了勘探工作的发展。1981~1988年,先后发现和探明了孤东、
桩西、五号桩、林樊家、套尔河、王庄、大王北、河滩、红柳、老河口、新滩等新
油田,并扩大了东辛、广利、渤南、八面河等老油田的含油面积。在加强勘探的同
时,进一步加强了油田开发工作。针对高含水、低渗透、油稠、出砂等原油生产的
不利因素,狠抓了老油田的整体调整和改造挖潜,加强注水,强化增产措施,使油
田开发形势逐步好转,同时逐步投产了一批新油田,使原油产量持续大幅度增长。
1984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2301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初,石油工业
部副部长李敬兼任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指挥,石油工业部4名司局级干部兼任副指
挥,进一步加强了对油田生产建设的领导。1986年组织开展孤东油田开发建设会战,
3万多人的会战队伍经过近300个昼夜的顽强奋战,孤东油田当年产油323万吨,初
步建成一个年产规模500万吨的大油田,创出了全国80年代新区产能建设的高水平。
1987~1989年又组织开展滨海地区勘探开发会战,巩固和发展了孤东会战的成果,
使黄河以北地区成为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地区。1988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
3330万吨,比1981年的1611万吨增加1719万吨,7年翻了一番多。1981~1988年,
胜利油田的原油年产量增加值占同期全国原油年产量增加值3590万吨的47.9%。
1988年,胜利油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胜利油田经过连续几年大幅度增产之后,出现了油气资源接替紧张、老油田稳
产难度加大、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新的问题和困难。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根据国
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胜利油田的实际情况,要求胜利油田面对现实,迎难而上,保
持生产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1989年7月3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决定将胜利
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8月,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中国石油天然
气总公司和中共山东省委调整了胜利油田的领导班子,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
总经理周永康兼任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新领导班子于1989年11月召开
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总结了25年来胜利石油会战的主要成绩和基本
经验,具体分析了油田生产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果断地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油
田开发上来的重大决策。1990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共山东省委根据
国务院的决定,任命陆人杰为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此后又逐步充实了
胜利油田的领导班子。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多次到油田检查指导工作。
油田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广大职工、家属努力搞好生产建设,进一步理顺各项工作,
使胜利油田进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期间,胜利油田克服了资源接替、油田开发、建设资金、电力供应、黄河
长时间断流等方面遇到的严重困难,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使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强化勘探工作,坚持区域、区带和
滚动勘探相结合,使老油田滚动勘探和陆上新区新层勘探不断获得新成果,滩海地
区含油范围不断扩大。1989~1995年,大体每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左右,
新发现和探明了埕岛、临南、曲堤、大芦湖、飞雁滩等油气田。在油田综合含水高、
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稳产难度大的情况下,狠抓控水稳油,加强老油田综合
治理,同时积极开发低品位油藏,使油田的稳产基础得到加强。到1995年,原油年
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在抓好陆上石油开发的同时,按照“安全、简
便、先进、经济和注重海上环保”的要求,加快了海上油田的开发步伐。1993年埕
岛油田正式投入开发,1995年海上原油产量达到54万吨,为山东海上油田的大规模
开发打下了基础。
  胜利油田在搞好主体产业的同时,实施多元开发战略,大搞多种经营。至1995
年,全油田共有多种经营企业638个,建成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集团11个,固定资
产原值30.6亿元,从业人员近8万人,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总值达到39.2亿元,初步
形成了石油化工、建筑建材、机械电子、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商饮服务等产业,
进一步繁荣了矿区经济。
  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山东石油工业的发展,许多领导人相继到油田视察,
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给广大石油职工以巨大鼓舞,给山东石油工业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早在1966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就视察了
胜利油田,并题诗鼓励油田职工。199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切看望了在新
疆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的胜利油田钻井队职工。1991年,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胜利
油田并题词鼓励:“希望胜利油田为实现石油发展战略稳住东部开发西部做出更大
的贡献”。到胜利油田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李先念、彭真、华国锋、胡耀邦、
赵紫阳、万里、姚依林、宋平、朱 基、许世友、余秋里、康世恩、田纪云、邹家
华、吴邦国和姜春云等。石油工业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历届领导人,经常
到胜利油田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给予具体指导,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
予有力保证。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山东部队和全省人民也大
力支持了山东石油工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油田工作汇报,到油田
检查指导工作。为了协调好油田和地方的关系,保证油田正常生产,山东省专门设
立了油区工作领导机构:会战初期省政府在油田设立惠民地区东营办事处;1983年
成立胜利油区工作领导小组;1988年成立山东省油区工作领导小组。多年来,油区
党政军民顾全大局,在土地征用、提供劳务、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帮助解决了大
量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支持了油田的开发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山东石油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首先,开发建设了一个现代化大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继大庆油田之后进一步改善了全国石油工业的布局,使华北、
华东以至整个沿海地区的石油工业状况大为改观,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的原油产量,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当胜利油田开始会战不久、但尚未
正式投入开发时,中国原油产量在世界产油国中排列第十七位;1978年,当胜利油
田建成并进入第一个原油产量高峰期,年产达到1946万吨时,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
亿吨,中国原油产量跃居世界第八位;1986年,当胜利油田开始进入第二个原油产
量高峰期,年产达到2950万吨时,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3亿吨,上升到世界第五位,
成为世界产油大国。从1987年起胜利油田的原油产量一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为
中国跻身于世界主要产油国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1995年,胜利油田先后找到
68个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4.6亿吨,已有59个油田投入开发,先后动用
的石油地质储量达28亿吨。共有采油井14429口,注水井5707口,相应建立起一整
套油、气、路、水、电、讯、机修、运输、物资供应系统;建成原油生产能力(核
减后)2850万吨,累计生产原油58137万吨。从1974年起累计出口原油8629万吨,为
国家创汇120多亿美元。累计探明气层天然气地质储量300亿立方米,另有溶解气储
量1259亿立方米,共有天然气井304口,建成天然气配套生产能力2.4亿立方米,已
累计生产天然气289亿立方米,向齐鲁石化公司提供64亿立方米。累计实现工业总
产值1608亿元(1990年价),上缴利税270亿元,是国家同期投资40亿元的6.7倍。累
计投入资金685亿元,产出资金956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39。固定资产原值445
亿元,净值227亿元。胜利油田已成为中国特大型综合性企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评比中,多次名列前10名。
  其次,在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培养锻炼了一支工种齐全、专业配套、素质较高、
特别能战斗的石油职工队伍。作为山东石油工业主体的胜利油田,到1995年底有职
工18998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52105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4424人、高级
职称的3615人。主要石油专业队1051个,其中有地震勘探队23个、钻井队113个、
试油队35个、井下作业队269个、采油(气)队251个、油建安装队47个,各类石油勘
探、开发和相应的辅助生产、服务队伍配套齐全。30年来,还为全国兄弟石油单位
输送各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3万多人。胜利油田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组织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贯
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大力加
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为国家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
贵的精神财富。胜利油田自1986年起连续10年保持“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称号。先后涌现出创钻井年进尺15万米全国纪录的3252钻井队、科学管理油田创出
高水平的胜利采油22队等一大批先进单位。有省部级劳动模范178人、全国劳动模
范12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
究院总工程师顾心怿和全国劳动模范、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高级技师王为民等。以
这些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为代表的胜利石油职工队伍,在生产建设中,坚持爱国家、
爱油田、爱岗位的有机结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胜利油田的企业精神--
胜利精神。1992年4月,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专门在胜利油田召开了胜利精神理
论讨论会,将胜利精神概括为: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以苦
为荣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第三,山东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油区地方经济和山东石油化学工业
的迅速发展。胜利油田所处的黄河入海口地区,原先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民生
活水平较低。胜利油田会战以来,遵照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庆油田时提出的“工农结
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矿区建设方针,坚持走开发建设油田与发
展油区工农业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以水、电、路、讯为重点,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建
立了基础设施的框架;以油田机关、二级单位和部分三级单位驻地为基础,建起了
数以百计的居民点,出现了若干新兴城镇的雏形;陆续建设了配套的文教、卫生、
体育、商业、服务业等公用设施。在此基础上,为适应胜利油田进一步发展和黄河
三角洲加快开发建设的需要,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人民政府在胜利
油田主体矿区所在地组建了新型的石油城东营市。另外,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
山东省的石油化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67年胜利炼油厂建成投产,1976年齐鲁石
化公司第二化肥厂建成投产,1987年齐鲁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在油
区兴建的一批地方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也相继建成投产。到1995年,山东原油加工
能力达到1000多万吨,形成了以齐鲁石化公司为主体的生产成品油、化肥、化纤、
塑料、有机化工原料的石油化工基地。在山东石油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胜利油田坚
持和地方共同建设“油洲加绿洲”,陆续投资兴建了淄博至东营铁路、胜利黄河大
桥、黄河海港、东营机场、胜利发电厂和总长2724千米的主干公路、165千米的海
堤工程、总容量为3.4亿立方米的平原水库,还对黄河入海口进行了综合治理。这
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保证了油田生产建设的需要,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
为实施山东省跨世纪工程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山东石油工业3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广大石油职工艰苦创业、无私
奉献的结果。山东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油田会战初期,
正值中国在国际上受到重重封锁、国内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后经济尚未恢复时期,
油田是“青天一顶、盐碱一片”,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极为困难。参战石油职工以大
庆为榜样,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保证了会
战的顺利进行。没有公路,职工就自己动手修筑;没有吊车和运输工具,就人拉肩
扛把钻机搬到井场和钻台;没有房子住,就自己搭帐蓬,挖地窝子,打“干打垒”;
口粮不足,就到野外摘黄蓿菜、草籽掺和在粮食里吃;没有水喝,就自己挖井,积
雨水,喝雪水,喝泥塘里的苦水、咸水。靠这种精神和干劲,勘探开发了一个又一
个新油田。油田生产不同于一般行业,常年野外施工作业,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
大。广大职工一年四季风餐露宿,夏斗酷暑,冬战严寒,生产建设每向前发展一步,
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胜利油田位于黄河尾闾、渤海岸边,经常受到
黄河洪汛、凌汛以及海潮、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
井喷等突发事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英
勇冲锋陷阵,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山东石油工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在油田勘探、开发和建设的实践中,依靠
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的过程。油田广
大职工坚持“两论”起家、两分法前进,坚决贯彻科技兴油的方针。科学技术作为
第一生产力,在油田的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胜利油田的主要勘探开发区济
阳坳陷,油气富集,油藏类型多,分布广泛,而地下情况非常复杂,就象一个打碎
了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七零八落,被地质学家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油田
广大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努力探索地下石油王国的奥
秘,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摸索并总结出了勘探开发复式油气区复杂
油气藏的规律,形成了一套具有胜利油田特色的复式油气区的地质理论,有效地指
导了油田的勘探开发。以胜利油田为主完成的“关于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
带勘探的理论及实践”,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胜利油田针对不同油气藏的不
同特点,抓住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在油气勘探、石油钻
井、油田开发和地面建设等方面形成了配套技术。特别是80年代以来,高分辨率地
震勘探技术、油藏描述技术、稠油热采技术、三次采油技术和以定向井为代表的钻
井新技术发展很快,有力促进了油田的生产建设,并为今后的发展作了必要的技术
储备。胜利油田根据滩海地区特点,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了钻井、试油、开
发平台等浅海石油勘探开发设备,其中胜利2号钻井平台获1992年国家十大科技成
就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胜利油田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423项,其中84项
获国家级奖励,284项获省部级奖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山东石油工业的发
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从1981年开始,胜利油田认真贯彻国家的原油产量包干政策,
全面建立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
规定,油田对二级单位确定了不同类型的承包方式,对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进
一步突出了效益指标,并与新财务制度接轨,使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得以深化和完
善。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培育油田内部市场,先后组建了勘探、开发、钻
井、运输、地面建设、机修加工、井下作业、物资供应等专业市场,启动了技术市
场、人才市场,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股份制试点,成立若干个采用全新
管理体制和机制组织生产经营的石油开发公司,为克服油田建设资金不足、加快开
发难动用储量闯出了一条新路,也为实行油公司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
了有益的尝试。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精干主
业、加快队伍分离、人员分流和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实行“三岗制”(上岗、试
岗、待岗)动态管理以及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深化改
革的同时,胜利油田大力加强对外开放工作,先后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资
合作关系。通过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油田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同时,积极走出国门,参与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秘鲁油田和加拿大油田的合
作开发,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一起中标承揽了合同金额近4亿美元的科威特集
油站工程,跨国经营迈出了新的步伐。
  从20世纪最后几年到21世纪初叶,山东石油工业将面临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机
遇。挑战主要表现在油气资源接替紧张、生产建设资金短缺、人员素质不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等方面。山东石油工业要继往开来,取得新的发展,必须进
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的战
略方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发扬艰苦奋斗传统,走科技兴
油之路,进行二次创业。要继续加强勘探,下大力寻找新的大中型油气田,特别是
在附近海域和深部地层的勘探中力求有新的突破。要不断提高老油田的开发水平,
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要充分发挥胜利油田的优势,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
质,积极稳妥地向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进军。在抓好油气生产主业的基础上,
加快多元开发的步伐,发展多种经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强山东石油工业
的综合经济实力,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山东经济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